土豆阅读>历史小说>复山河>第四百零七章、向南
  鞑靼王庭。

  “大单于,各部均已经准备到位,随时可以出征。”

  萨日娜微笑着汇报道。

  上一次南侵,虽然在济南吃了一次亏,但架不住收益高。

  最近几年,他们一直梳理后方,先后征讨了鬼方和高句丽。

  疆域面积扩大了数倍,可劫掠的财富,却没有多少。

  很多战争军事上打赢了,经济上也是赔本买卖。

  为了采购战略物资,他们之前劫掠的财富,此刻也花的差不多了。

  再不发起南征,财政就能够拖垮王庭。

  “鬼方那边呢?”

  呼格吉勒关心的问道。

  吃一堑,长一智。

  上一次在济南铩羽而归,鞑靼高层就意识到人口的重要性。

  靠着搜捕野人,收拢零散的其他民族,鞑靼人口成功突破百万。

  不过这已经是极限,如果继续增加下去,就会主次颠倒。

  虽然现在看起来,这些被赐予鞑靼身份的人,一个个都感恩戴德,可这是建立在鞑靼强大的基础上。

  一旦遭遇挫折,这些人就会成为隐患。

  想要真正完成融合,没有数十年的功夫,很难达成目的。

  在这期间,主体族人不能遭遇重大损失,不然就前功尽弃了。

  为了实现战略目的,就要有一支肯卖命的炮灰部队。

  相较于虞人仆从军和高句丽仆从军,呼格吉勒更重视鬼方这个盟友。

  同为草原民族,鬼方和鞑靼之间的竞争,才是真正水火不容。

  “盟友”的标签,只是为了对抗大虞暂时赋予的,更多时间双方都是竞争对手。

  上一轮南侵结束后,立即出兵征讨鬼方,就能够说明一切。

  现在也不例外。

  为了后方安全,发起南侵之时,肯定要带上鬼方各部一起行动。

  如果条件允许,呼格吉勒不介意让鬼方和大虞两败俱伤。

  “大单于放心,鬼方人口过万的部族,我们全部都通知到了。

  各部对南侵充满了兴趣,一个个都幻想着南下掠夺虞人的财富,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!”

  萨日娜不屑的说道。

  对鬼方各部的表现,他是真看不上眼。

  一个个部落族长,满脑子都是利益,完全没有长远战略规划。

  大虞如果真好对付,他们自己就单独去抢了,又岂会叫上盟友。

  带上鬼方各部,既是为了分散敌军火力,也是在借刀杀人。

  无论虞军击杀鬼方士兵,还是鬼方击杀虞军官兵,他们都是胜利者。

  “既然大家都准备好了,那么传令下去,十天之后出征大虞。

  上一次只是兵临虞朝皇城下,这一次我们要干一票大的,直接占领虞朝京师!”

  呼格吉勒当即下令道。

  甭管计划能否完成,反正大饼要先画出来。

  相较于大草原,大虞实在是太富了。

  强忍着诱惑,几年没有南下。

  除了忙于稳固后方,也是为了等韭菜重新长出来。

  ……

  南京城。

  “河南传来噩耗,叛军围困了开封府。

 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,朝廷近日就会下令,让我们出兵平叛。

  只是南直隶的灾情,也不容乐观。

  大量难民南下,急需船舶进行运输。

  海商们虽然有船,却也不能直接征召,不然会影响关税收入。

  诸位同僚,可有解决方案?”

  舞阳侯一脸严肃的问道。

  搁以往的时候,朝廷缺少船舶,他肯定是直接从民间征召。

  商人的意见,那一点也不重要。

  可是现在情况不一样。

  关税成为了仅次于两淮盐税的收入,在南直隶财政收入中占据了重要比重。

  朝廷缺钱厉害,皇帝不会允许动钱袋子。

  所以在处理问题上,采取了折中方案。

  各地海商只要帮衙门运送一次灾民,就算完成了任务。

  后续的移民问题,主要靠朝廷的水师来完成。

  不过这样的安排,无疑影响了移民输送进度。

  在此期间,不光要为灾民提供粮食,还需要大量的军队过去维持秩序。

  如果朝廷从南直隶抽调军队平叛,兵力就不够用了。

  “侯爷,我们的难处,想来朝廷也是清楚的。

  中原的局势尚未恶化到,要不惜代价平叛的地步。

  困难只是暂时的,水师的运输能力,其实也不算弱。

  加上汉水侯派过来的船队,每月输送十几万灾民,完全不是问题。

  灾民数量不是无限的,等渡过前面几个月后,局势就会逐步好转。

  我们和江南士绅沟通过,他们也答应接收部分难民,预计能安置三十万人。”

  布政使金嘉年一脸淡定的回答道。

 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,明显是认真做了功课的。

  大虞水师巅峰时期,拥有大小船舶四千余艘。

  即便上现在打了折扣,依旧有船舶一千余艘,并且还在急剧增加中。

  自从开征关税后,朝廷就加大了对水师的军费投入。

  光江南水师,去年就新增大小战舰两百余艘,今年还要建造新舰一百余艘。

  闽浙和两广的水师规模,也在急剧扩张中。

  水师的扩张,有力保障了对外贸易的畅通。

  意识到朝廷政策转变,许多获得了赦免的海盗,摇身一变加入到了海商队伍中。

  许多不长眼的海盗,都被水师剿灭。

  剩下的海盗,也纷纷选择远遁。

  盘踞在大虞近海的海盗,几乎被一扫而空。

  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海上就安全了,无非海盗的抢劫地点距离大虞更远一些。

  远洋贸易的安全,依旧是老大难的问题,安全的只是近海。

  即便只是些许改变,海商们还是满意了。

  朝廷肯出力就行了,大家从不奢望剿灭所有海盗。

  利润和风险成正比。

  如果海盗都没了,海上贸易的暴利,也就结束了。

  “做的不错。

  如果南直隶士绅,能够帮忙安置三十万人,我们的压力又会小上很多。

  不过军事压力,依旧不能低估。

  前些日子我和汉水侯通信,他对北虏入侵表示了担忧,老夫也认同他的判断。

  北虏最喜欢乘虚而入,现在这么好的机会,他们肯定不会放弃。

  一旦北虏入侵,朝廷势必会下令勤王。

  汉水侯远在安南,镇远侯在闭塞的蜀地,根本无法及时出兵。

  除了辽东镇那帮家伙,就数我们距离京师最近。

  北虏破关,我们和成国公就是勤王主力。”

  舞阳侯忧心忡忡的说道。

  外界都以为他是大虞名将,可他自己清楚这名将的水分,究竟有多大。

  麾下的一众将领中,确实有几个军事指挥能力确实不错,可更多是战术层面的。

  让他们指挥一镇兵马问题不大,若是指挥大兵团作战,还不知道会搞出多少乱子来。

  上一次平叛大战就是现实案例。

  李牧离开之后,他麾下的军队,在平叛大战中就表现的非常一般。

  局部战场高歌猛进,关键时刻却经常部署不到位,给敌人留下可趁之机。

  一众将领看问题的时候,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,没有兼顾到全局。

  以至于后续平叛大战,成国公掌控了主导权。

  不过成国公指挥的大兵团作战,同样存在许多缺陷。

  只不过叛军犯的错误同样不少,加上官军比叛军战斗力更强,这才赢得了胜利。

  敌人换成北虏就很难说了。

  骑兵的突进速度,远不是步兵能比的。

  一旦露出了破绽,被敌军抓住,那是会吃大亏的。

  “侯爷,您无需太过担心。

  北虏入侵之事,朝廷是有所准备的。

  朝廷每年砸在边疆的军费,也不是白给的。

  此前损失惨重的边镇,均已经恢复了战斗力。

  损毁的防线,也被修复完成。

  北虏想再复制上一次的入侵,根本不可能!”

  董子安开口劝说道。

  相较于舞阳侯,他明显要乐观的多。

  哪怕在内乱最激烈的时候,朝廷都没有减少对北疆的投入。

  财政收入增加后,给北方各镇的拨款,还进一步得以提高。

  真金白银的投入,怎么也该砸出效果来。

  “但愿如此吧!”

  “传令下去,让各地卫所尽快恢复编制。

  一旦主力北上,他们就必须肩负起稳定地方的重任。

  接下来老夫会亲自巡视各地卫所,如果发现有人弄虚作假,一律定斩不饶!”

  舞阳侯当即下令道。

  江南地区的卫所,早就被叛军一扫而空。

  战争结束之后,有更精锐的募兵在手,他也没功夫关心卫所的重建工作。

  可是现在局势,再次出现恶化的迹象,卫所的军事力量也不得不利用起来。

  事实上,他现在最想做的是从两广抽调援兵,以备不时之需。

  可惜跨境军队调动,必须获得皇帝的圣旨,否则就会被视为谋反。

  这种犯忌讳的事,哪怕他这位国舅爷,同样承担不起。

  ……

  汉水侯府。

  “夫君,升龙城的名字,太过惹眼。

  虽然不是我们取的,可若是被有心人注意到,在陛下面前进了谗言,也是一件麻烦事。”

  景雅晴一边煮着茶,一边开口说道。

  “龙”字在封建皇权时代,具备非比寻常的意义。

 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,皇帝是真龙天子的说法。

  “升龙”两个字,就差明说自己想做皇帝。

  以往安南国独立的时候,就被虞朝的士大夫们视为狼子野心。

  收复安南,建立都护府后,本该进行改名的。

  怎奈李牧对名字不敏感,朝廷没有说改名,他也就给忽略了。

  毕竟,广东还有龙门县,他都忽视了避讳这件事。

  “夫人提醒的对,升龙城确实太过扎眼。

  万一哪天被御史给盯上了,也是一件麻烦事。

  既然如此,为夫这就上折子,请陛下赐下新的名字。”

  李牧想了想说道。

  内心深处,他对打造文官团队的执念,又更进了一步。

  如果手底下文人多,这种低级错误,肯定是有人提醒的。

  虽然单纯一个名字,就算御史弹劾,皇帝也不会拿他怎么样。

  作为一名武夫,政治嗅觉不灵敏,完全说的过去。

  毕竟,“升龙城”又不是他取的,强行说他想谋逆,也太过牵强。

  可在官场上混,政治错误还是能避免,就尽可能避免。

  “夫君,这事倒也不用着急。

  真要是有人拿升龙城说事,必定是文武之争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。

  就算没有此事,也会有别的导火索。

  不如索性不提升城,直接让陛下为都护府首府赐名。

  陛下给什么名字,升龙城就改成什么名字。

  当然,如果有更好的地方充当首府,换个地方也行。”

  景雅晴给李牧倒了一杯茶说道。

  对都护府衙门的所在地,她没有执念。

  反正都远离老家,随便在哪座城池安家落户,情况都差不多。

  获得了大量移民加入,安南地区的发展,进入到了快车道。

  哪怕是小乡村,在行政资源的加持下,也能发展成一座大都市。

  作为侯府的掌权者,生活质量不会受到任何影响。

  在大虞能够享受到的,这里同样不会缺。

  侯府的巨额收入,为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  “没必要换地方。

  相较于中原大地,升龙城已经足够偏僻。

  都护府治所继续往南的话,就很难兼顾到两广。

  何况南边的开发,才刚刚开始,瘴气也是不小的威胁。”

  李牧平静的说道。

  对付瘴气,其实先民早就总结出了一套方案。

  只要舍得投入,根本不是问题。

  千年前的江南大地,一样是瘴气横行,到了现在还不是遍地良田沃野。

  随着移民的不断涌入,南扩也提上了议程。

  以往安南国统治时期,南边那些土著部落,只要肯称臣纳贡,就放任不管。

  到了都护府时代,情况就发生了变化。

  红河平原上的土地,基本上都被分了出去。

  移民想要获得土地,那就只能开荒。

  相比北部山区,明显是向南更有发展潜力。

  李牧可是记得,中南半岛最大湄公河平原,就在南部地区。

  一旦开发出来,再造江南不是梦。

  在这种背景下,南方的土著部落,就成了打击目标。

  不过潜力终归只是潜力,未来前途是美好的,但现在开发却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。

  冒然把治所迁移过去,除了增加行政负担,没有任何意义。

  ……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